第179章 那么,剩下的选择是什么?(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儿臣领旨!谢父皇!”

李承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躬身应道。

“若无他事,便退下吧。高句丽‘疲敌’之策,你需与几位相公妥善安排。”

李世民挥了挥手。

“儿臣告退。”李承乾行礼,退出了两仪殿。

看着太子离开的背影,李世民目光深沉。

他拿起那份关于“奇兵”的奏疏,又仔细看了一遍。

手指在“敌后斩首”、“焚毁粮草”、“制造混乱”等字眼上划过。

口中喃喃自语:“背后之人,究竟还懂些什么?这练兵之法,闻所未闻……”

片刻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高士廉四人被重新宣入殿内。

他们的神色已恢复平静,但眼底深处的那一丝不自然,却难以完全掩饰。

李世民仿佛无事发生一般。

“关于高句丽疲敌之策,诸卿便依方才所议,尽快拟定详细章程,秘密施行。”

“臣等遵旨。”四人齐声应道。

殿内沉默了片刻。

英国公李勣终究是按捺不住,他是军方代表,对于可能影响战局的事情尤为关心。

“陛下,方才太子殿下单独奏对,不知……所为何事?是否与高句丽战事相关?若有关联,臣等或可一同参详。”

李世民抬起眼皮,看了李勣一眼,又扫过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高士廉,见他们未说话。

但目光中都带着同样的探寻。

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语气平淡。

“哦,无事。太子只是与朕聊了些……家务事罢了。”

家务事?

这个答案,显然无法让在座的任何一位重臣信服。

什么样的“家务事”,需要将他们这四位宰相级别的重臣屏退才能商议?

一种更加强烈的被排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四人。

他们不再追问,但殿内的气氛,却明显变得更加微妙和沉闷。

每个人心中都清楚,太子今日的举动,以及皇帝轻描淡写的回应,都预示着某种变化正在发生。

他们似乎……正在被缓慢地、却又清晰地,排挤出最核心的权力决策圈层。

至少是在某些特定事务上。

这种认知,让这些久居高位的重臣们,心中滋味难明。

李世民仿佛没有察觉到这微妙的气氛变化。

转而开始与众人具体商讨如何遴选商人、如何调配盐引、如何传递消息、如何确保隐秘等实际操作问题。

只是,在整个商讨过程中,那股若有若无的疏离感,始终萦绕在两仪殿内,挥之不去。

将事情确定之后,这些人又处理了一番朝中之事。

长孙无忌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书房的门在他身后轻轻合上。

他没有立刻唤人点灯,也没有坐下,只是负手站在窗前,看着庭院中渐沉的暮色。

两仪殿中的那一幕,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回放。

太子李承乾平静无波地说出需单独奏对时,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

陛下最终摆手让他们退下时,那看似淡然却不容反驳的态度。

以及最后,陛下用“家务事”三个字轻描淡写地带过时,他们四人脸上那难以完全掩饰的错愕与不适。

“家务事……”

长孙无忌在心中默念着这三个字,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带着冷意的弧度。

什么样的家务事,需要屏退当朝司徒?

这分明是托词。

一种清晰的、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压在他的心头。

这种感觉,他已经很多年没有体验过了。

自陛下登基以来,他长孙无忌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无论大小事务,陛下几曾避讳过他?

即便是天家最隐秘的立储之争,他也始终身处漩涡中心,参与谋划。

可是今天,太子,他亲外甥,当着陛下的面,将他,连同另外三位最具权势的重臣,一并请出了殿外。

这不是偶然。

这是信号。

长孙无忌缓缓走到书案后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

他开始仔细回溯这将近一年来太子的变化。

从最初的暴躁易怒、亲近突厥、行为乖张,到后来的抛出诛心之问,闭门读书。

再到山东赈灾时的果断,应对流言时的沉稳,提出西州开发债券时的奇思,辖理工部后接连不断的技术革新。

以及今日,在面对高句丽这等军国大事时,提出的那一套狠辣有效的“疲敌”之策。

这绝不是他能够独自想出来的。

这一点,长孙无忌很早就确定了。

陛下必然也心知肚明。

只是这个人隐藏得太深,手段太过高明。

他之前也曾暗中查探过,东宫属官中,杜正伦、窦静之流,或有才干,但绝无这等翻云覆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那几位伴读,更是背景简单,不足为虑。

这个人,就像一道影子,依附在太子身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切。

以前,长孙无忌并未太过在意。

甚至,在太子行为不堪时,他是主动疏远的那一个。

太子亲近突厥习俗,模仿胡人装扮,这对于以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起家的他们而言,是不可容忍的背叛。

他身为关陇集团在朝堂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必须表明态度。

那时的太子,在他看来,已近乎自弃,不值得他过多投入。

而且,陛下正值春秋鼎盛,龙体康健。

过早地与储君绑定,并非明智之举。

历朝历代,过早站队而不得善终的例子,还少吗?

他长孙无忌能有今日地位,靠的是陛下的绝对信任,是他在陛下潜邸之时就坚定不移的支持。

以及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他的根基,在陛下身上。

所以,他选择了观望,甚至默许了魏王李泰的某些举动。

在他看来,那不过是在陛下默许下的制衡之术,无伤大雅,甚至有助于让太子认清现实。

然而,这半年来,局势的变化超出了他的预料。

太子不仅没有在压力下崩溃,反而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不仅仅是性格变得沉稳,更是手腕、眼光、格局的全面提升。

那“疲敌”之策,阴狠毒辣,直指根本,绝非寻常儒生或将领能想出。

其背后蕴含的对人性、对利益、对国力运用的理解,令人心惊。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