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似乎是多了个……师弟?(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段纶示意赵铁柱上前回话。

赵铁柱紧张得额头冒汗,搓着大手,结结巴巴地开始解释。

“回……回殿下,是……是这样的。先选木质细密的板材,刨平打磨……然后,由识字之人,将欲印刷的文字,用毛笔反写在薄纸上。”

“再……再反过来贴在木板上,依着墨迹,用刻刀将空白部分剔除,使文字凸出……成为印版……”

他一边说,旁边一名略识字的工匠拿起一块已经刻好的版,另两人配合着,一人用刷子蘸取墨汁,均匀刷在印版凸起的文字上。

另一人将裁好的纸张覆盖其上,再用一把干净的平底刷子在纸背轻轻拂拭。

片刻后,纸张被揭下,一张字迹清晰的《千字文》散页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整个过程,不过喘息之间。

李承乾目不转睛地看着,越看越是心惊。

这原理说来简单,不过是印章的放大与组合,但其背后代表的,却是知识传播方式的一场革命!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追问道:“一刻版,能印多少张?”

赵铁柱忙道:“回殿下,只要印版不损坏,……可印成千上万张!且……且速度很快,熟练之后,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印刷上百章。”

成千上万张!

一人一日数百张!

李承乾只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朝廷若要推行一部法典,或是一篇教化文章,再也不用耗费数年时间,动员无数书吏抄录!

意味着寒门士子,或许只需付出极小的代价,便能拥有以往需要倾家荡产才能换来的典籍!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胸中那“让寒门英才凭才学立于朝堂”、“让圣贤之道直达黎庶”的雄心壮志,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基石。

这基石,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这实实在在、能改变物质基础的技艺!

“好!好!太好了!”李承乾连声赞叹,脸上的喜色再也抑制不住。

他看向赵铁柱、赵小满以及那三名工匠,目光中充满了激赏。

“尔等立此不世奇功,于国于民,功在千秋!孤定当重重有赏!赵铁柱,赏绢三百匹,钱二百贯!”

“其余三位工匠,各擢升一等,赏绢百匹,钱百贯!”

“赵小满……特许其入弘文馆旁听习字学文,一应费用由东宫支应,另赏绢五十匹,钱五十贯!”

弘文馆!

那是何等清贵之地,聚集着天下最有学问的学者,能入内旁听,对于赵小满这等工匠之子而言,简直是鲤鱼跃龙门的第一步!

赵铁柱和那三名工匠闻言,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激动得浑身发抖,语无伦次地叩首谢恩。

“谢殿下!谢殿下天恩!小人……小人定当肝脑涂地,以报殿下!”

赵小满也懵懂地跟着父亲跪下磕头,小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段纶,语气郑重。

“段尚书,工部此次居功至伟!此术之重要性,孤不言,卿亦当明白。”

“务必妥善保护参与此事的工匠,所有雕版、工具,皆需严加看管。”

“臣,遵旨!”

段纶躬身领命,神色肃然。

他自然知道这雕版印刷术意味着什么。

李承乾心情激荡,又在工坊内巡视了一圈,询问了一些工部近期的其他事务。

段纶一一禀报,提到在太子“鼓励革新、重赏功臣”的政策激励下,工匠们士气高昂。

除了雕版印刷术外,还有几个小组正在各自钻研提升纺织机效率、改进农具、优化琉璃烧制工艺等课题。

虽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但那种埋头钻研、敢于尝试的风气已然形成。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头!”

李承乾听得连连点头,对段纶,也是对在场的所有工部官员说道。

“工部,乃百工荟萃之地,是真正能将奇思妙想变为实物的所在!”

“段尚书,你要记住,工部之要,在于聚天下英才,不论出身,只问才学!”

“要敢于打破陈规,鼓励工匠大胆去想,放手去做!朝廷不吝赏赐,东宫更会鼎力支持!”

“大唐的强盛,离不开农桑,离不开武备,同样也离不开工部的巧思与实干!工部一定要带好这个头!”

他这番话,既是鼓励,也是定调,明确地将工部提升到了一个关乎国本的战略高度。

段纶及一众工部官员听得心潮澎湃,纷纷躬身应诺。

“臣等谨记殿下教诲!”

就在众人沉浸在太子带来的鼓舞与对未来蓝图的憧憬中时,一直安静地站在角落,默默观察着那几块雕版的李逸尘,感觉到有人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

他低头一看,正是赵小满。

赵小满仰着小脸,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还有一丝完成“作业”后的期待。

他对着李逸尘,极其恭敬地躬身行了一礼,声音虽低却清晰:“恩师。”

他这一声“恩师”和那个恭敬的鞠躬,在略显嘈杂的工坊内并不算太引人注目。

但却恰好被正心满意足、环视四周的李承乾看在了眼里。

李承乾微微一怔,目光在李逸尘和赵小满之间转了转,脸上露出一丝好奇的笑容。

“李司仪郎,觉得此子如何啊?”

他这话问得随意,带着几分闲聊的意味。

李逸尘面色平静,迎着李承乾的目光,坦然答道:“回殿下,此子于格物之道,确有几分异禀,观察入微,心思奇巧,且能沉心实践。”

“臣见其是可造之材,不忍明珠蒙尘,故而近日已收其入门下,闲暇时教授他读书识字。”

他这番话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然而,听在李承乾耳中,却无异于一道惊雷!

先生……收了赵小满为徒?

刹那间,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在李承乾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原来如此!

原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先生的影子!

并非是先生亲自去抡锤刻版,而是他早在不知不觉间,播下了种子,引导了方向!

这雕版印刷术,看似是赵小满和几位工匠的灵光一现,但其根源,或许就来自于先生的学问点拨!

难怪……

原来是自己这位神鬼莫测的先生,在背后悄然发力了!

李承乾心中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恍然和难以言喻的喜悦所充斥。

他看着神色平静的李逸尘,又看了看一旁因被太子和“恩师”同时关注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赵小满,忽然有种奇妙的感觉——

自己,似乎是多了个……师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