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她按照技术要点上写的,又结合自己多次处理玉米种子的经验,将种子缓缓倒入盛满清澈灵泉水的宽口木盆中。泉水刚好没过所有种子,金黄的稻谷在清亮的水中微微晃动,沉浮之间,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这水看着就养人,”张婶在一旁小声说,眼神里满是敬畏,“种子泡在里面,指定能长出好苗子。”
苏瑶轻轻搅动了几下,让所有种子都能均匀吸水,然后用一块干净的细白纱布盖在盆口,防止灰尘落入。木盆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大队部里间通风阴凉处,那里温度相对恒定。
接下来的两天,是焦灼的等待。苏瑶每天早晚都要去查看好几次,观察种子的变化。苏婉更是寸步不离,严格按照苏瑶的吩咐,定时用灵泉水冲洗种子,保持湿润。
第三天清晨,当苏瑶再次揭开纱布时,她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只见大部分稻种的末端,都冒出了细小的、乳白色的尖点——露白了!
“出芽了!真的出芽了!”苏婉惊喜地叫出声,引来早就守在外面的老周和二柱子探头张望。
播种刻不容缓。精心准备的育苗床上,土壤已经用灵泉水泼透,湿润松软。苏瑶挽起袖子,亲自示范。她用手将已经露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平整的苗床上,动作轻柔而精准,确保不伤到娇嫩的幼芽。撒完种,再薄薄地盖上一层细细的、同样用灵泉水拌湿润的筛过的细土,如同给种子盖上一层保暖的薄被。
最后,她用喷壶细细地洒上一层水雾,阳光下水珠晶莹,落在覆土上,悄无声息地渗了进去。
“好了,”她直起腰,对围在旁边的众人说,“从现在起,这苗床就是咱们的眼珠子。白天要注意遮荫,不能让日头暴晒,晚上要防着温度太低。谁当值,谁就得负起全责!”
专门的看护小组立刻成立,由老周总负责,排好了班次,日夜轮流值守。苏瑶几乎住在了育苗棚旁边临时搭起的草棚里,夜里起来好几次,用手试探苗床的温度和湿度。
时间在期待中缓慢流逝。第四天,苗床上依然是一片土黄。第五天,依旧没有动静。二柱子有些沉不住气了,绕着苗床直转圈。连老周抽烟的频率也明显高了。
直到第六天下午,夕阳给苗床镀上一层金边时,负责看守的张婶突然发出一声压抑的惊呼:“出来了!绿点点!出来了!”
人们瞬间围拢过去。只见在深褐色的土壤表面,星星点点地冒出了极其细弱的、鹅黄色的嫩芽!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折,却又那么倔强,用尽力气顶开了泥土,迎向天空。
苏瑶蹲在苗床边,屏住呼吸,用手指极其轻柔地碰了碰一株离她最近的嫩芽。那柔嫩的触感,让她的眼眶有些发热。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还有无数难关等着他们。
但此刻,看着这片新生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翠微,连日来的疲惫与焦虑仿佛都被洗涤一空。玉米的损失已成定局,但眼前这抹破土而出的新绿,正无声地宣告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从未断绝,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秋日的暖阳下,悄然生根,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