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论战”(二)(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停火协议并非即刻生效,而锡安外交部长埃利泽·巴拉克已经抵达了纽约的曼哈顿。

载着埃利泽的公车停在了曼哈顿中城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这里是“锡安国民基金”的总部。

虽然名字听上去并不起眼,但“锡安国民基金”却是锡安建国后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已经有超70年的历史。

在顶层书房里,埃利泽见到了组织主席莫迪凯·罗森塔尔,对方是一位头戴高礼帽,举止优雅的中年人。

“情况我已经从联合国那边听说了。”

埃利泽开门见山,“阿拉伯人同意暂时停止对海法的轰炸,但我们只有72小时的时间。”

“72小时足够了。”

罗森塔尔双手交叉,露出笃定的微笑,“我们早就在西斯帕尼亚的巴塞罗那港、卢西塔尼亚的里斯本港和联合王国的利物浦港准备了运输物资。”

他递过一份清单。埃利泽快速浏览,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这份清单包括了从最基础的医疗物资、食品,到弹药、火炮,甚至坦克零部件在内的军用物资,总计约两万吨。

“这可真是太好了。”埃利泽长舒一口气,“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渡过难关。”

“这还只是开始。”罗森塔尔站起身,在落地窗前停下,“我们还会提供更多援助——粮食、资金,一切维持社会运转所需的物资。”

他转身凝视着埃利泽:“锡安是我们宗教中的应许之地,虽然我们散居世界各地,但这里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会加大投资力度,扶持锡安的经济复苏”

书房的氛围逐渐变得和谐盎然起来,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在拿其他国家的资源反哺锡安。

书房里响起心照不宣的笑声。

协议在谈笑间敲定,这些海外的锡安组织,将趁着这个时间空隙,将大量的物资运回锡安,令其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整旗鼓。

罗森塔尔笑叹道:“说实在的,我们还是不愿意跟那个阿米尔之间的关系闹得太僵,双志是合众国的盟友,我们又是合众国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就能变成盟友。”

————

“阿米尔元帅,感谢你的慷慨与支持。”

来自马斯尔的杜勒瓦总统,在电话里当即就对陆凛表示了感谢:“您的决定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苏伊士运河的重启,对债台高筑、经济濒临崩溃的马斯尔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不客气,这是你们应得的。”陆凛淡然回应。

而杜勒瓦也深知投桃报李的道理:“元帅阁下,我清楚战争还并未结束,马斯尔的最终目的并非重新获取苏伊士运河,而是解放整个西奈半岛。锡安想通过一些蝇头小利让马斯尔退出战争,但多年来的战争也让我们看清了敌人的面目,身为盟军的一员,马斯尔愿意与其他阿拉伯兄弟,战斗到最后一刻!”

其实杜勒瓦心知肚明,锡安虽说愿意归还苏伊士运河,但大部队仍未从米特拉山口撤军。

这就意味着只要对方愿意,随时都能将马斯尔的军队打回河对岸。

那还不如跟着盟军打到底。

随后杜勒瓦犹豫了一下,还是不忘提醒:“元帅,马斯尔曾经因为不够果决犯下了巨大的错误,最终给予了锡安喘息的机会,希望您能引以为戒。”

陆凛回答道:“我很清楚这一点。”

随后表示感谢的国家还有腓尼基,不过致电的并非长枪党领袖皮埃尔,而是他的副手奥达罗。

当然,也有不少国家也给予了善意的提醒,毕竟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就摆在眼前,谁都不想葬送这大好的局面。

而其中有些人的反应就显得激进了一些。

“什么?暂时停火?”

当远在哈希姆河东岸的列夫上校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刻就将电话打进了盟军总指挥部。

在面对陆凛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元帅阁下,你这是想重蹈第一、还有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覆辙吗?!”

现在的陆凛已经能完整地说出对方的名字:“列夫·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科索夫,你何出此言呢?”

列夫上校回答道:“在我看来,你们阿拉伯在打锡安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给予对方喘息的机会!锡安是一个纵深很小的国家,只要一鼓作气,就能将对方彻底击垮,而这场战争拖了足足二十年,就是因为每次在取得优势的时候,却放任对方获得援助!”

这就是军二代吗?

在面对列夫的时候陆凛不禁有些头疼,一方面是对方经常顶撞自己,而另一方面人家背后站着的可是安特。

“起码这次你知道称呼我为元帅,而不是直呼我的名字。”

陆凛回答道:“难道你想让我在战术上面,单独对你做出解释说明吗?”

列夫上校一时语塞。

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他亲眼见证过对方环环相扣的布局,面对锡安,这位元帅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同时也利用敌方的心理还有政治博弈,可以说确实是将对手研究到了骨子里。

难道真的是自己判断错了?

“不敢,只是”

“没有只是,执行命令,等待下一步指示。”

陆凛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等到战后,你有什么疑问,有的是时间提出来。”

————

锡安财政部内,费萨尔·安迪看着物资清单,难掩喜色:“太好了!这批物资来得正是时候。粮食、药品,还有重建所需的设备.我们终于可以缓解国内的紧张局面了!”

这半年来,锡安因全面动员和资源管制,经济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全国七成的财政收入投入国防,而社会氛围更是压抑到了极点,此前利库德集团主导的未遂政变,正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爆发。

希尔伯特扫过文件,脸色阴沉。

他何尝不知道,这是在用物资换取锡安的政策转向。

“海外同胞”正以救世主的姿态,一步步加深对本国事务的干涉,备忘录中虽未明说,但适当开放参政空间、保障捐助方合法权益等条款,无疑是为战后瓜分利益埋下伏笔。

“我们还有多少选择?”他疲惫地问。

“前线需要物资,市民需要粮食。没有这些,我们会溃败的更快。“安迪低声道,“而且,他们已经帮我们把宣传稿都拟好了。”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