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熙丰六年,四月二十五。
兴庆府,白高殿。
丹陛之上,时年十二岁的国主李秉常,微阖着眼,扶手肃坐。
一双眼睛,不时不动声色的轻抬,闪过一丝期许之色。
而受其注目者,赫然就是立于大殿正中的副都统,李清!
“启禀太后,国相行军西凉,遭人设伏,不幸亡故。”李清微低着头,上报道。
“嗯。”
一道女子的声音,传遍大殿。
以沉稳为主,不乏些许雍容与哀戚,却是垂帘听政的梁太后。
国相亡故!
上上下下,蕃汉大臣,不免为之议论起来。
有道是空穴不来风。
关于梁乙理亡故的消息,大军尚未入京,就已经在京中流传了起来。
时至今日,已经传了足足三日左右。
凡入殿者,或蕃或汉,其实大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可即便如此,传言真的被证实,也还是让不少人的心头生起了些许不安。
无它,梁乙理实在是太过重要!
作为国相,也是国舅,梁乙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
以其为政治核心,至今已有五六年之久,已经从上到下构建出了真正的关于“外戚干政”的外戚党政治利益集团。
就算是太后梁氏,论起重要性也是万万难以与之相媲美。
然而,让人难以接受的在于,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局势欣欣向荣的的情况下,梁乙理突然就没了?
太仓促了!
国相梁乙理,几乎是毫无预兆的被人截杀,简直让人猝不及防。
而且,还不单是梁乙理一人。
就连其子梁乙甫,也没了。
父子二人,尽皆亡故。
逢此遭遇,以梁乙理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甚至都没法找到一位可代表利益核心的“继承人”。
此外,太后梁氏也并没有其他的哥哥或者弟弟。
梁乙理也是独子!
这一来,问题可就相当严重。
国中政局,注定为之一变。
轻则,涉及相位更替。
以梁乙理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有其独特的亲疏、地位的远近关系。
以新国相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也会有其独特的亲疏、地位的远近关系。
这就可能涉及“掉队”现象。
一些倚仗着梁乙理,从而身居高位的核心人物,可能就此失宠,退出权力核心。
这也即,可能涉及外戚党的内部斗争问题。
重则,可能涉及太后与国主的斗争。
国主李秉常,年十二,已经有了一定的见识和心智,肯定是不甘于作傀儡。
趁此良机,太后和国主十之八九会有一定的争斗。
这也即,外戚党利益集团的外部危机。
若是算上南征大局,那就更是让人心头烦躁,不由自主的为之不安。
于政治,内忧外患。
于军事,也是内忧外患。
如此,自是不免让人心慌,议论不止。
“自辅政以来,国相治社稷、镇边疆、安黎庶,系社稷之干城,鼎固江山之重臣。”
“今,不幸亡故,本宫哀恸不已,有心以重礼葬之。”
“然”话音一转,梁太后泠然道:“然,大军南征,外有悍敌,不容半分轻视。”
“传本宫令,一切从简,礼部、工部、太常寺一齐拟定,以一品礼治丧即可。”
作为国相,也是国舅,梁乙理的地位可谓是万人之上。
若是以往,涉及为梁乙理治丧,肯定会有类似于“辍朝”几日的决定。
如今,仅是纯粹的以一品礼治丧,已经是相当从简。
梁太后冷声,淡淡道:“南征军政,关乎重大。”
“副都统李清性子忠正,劳苦功高,着即日入枢密,任枢密副使,转都统军,司掌南征军政。”
短短一句话,就将梁乙理亡故的消息轻描淡写的带过。
从头到尾,梁太后甚至都没有表现得太过悲伤。
这并非说梁太后就不悲痛,而是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维持镇定,表现得毫不悲伤。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为了不引起较大的政治恐慌。
外戚干政,本就是“非正统”。
国相亡故,一些意欲扶龙上位的臣子,肯定会心有意动,蓄势待发。
而外戚党,也定然是人心浮动,焦虑不堪。
不为其他,就为“正统”二字。
正统,天然就自带一定的优势。
就算是西夏政治架构与大周不一样,也不影响会有人主动成为从龙之臣。
说到底,从龙本质上就是“扶龙于微末”,可算作是顶级的政治投资之一。
凡是涉及帝位之争,就连一些冷门宗室的灶都有人烧,更遑论李秉常还是堂堂正正的国主?
一而旦李秉常真的借此机会成功政变,外戚党的结局可就注定悲惨起来。
逢此情形,作为外戚干政的主要源头,梁氏也察觉到了窘境的存在,唯有尽量维持镇定,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否则,除了引起外戚党的恐慌以外,别无半分好处。
至于封赏李清
帘幕之下,梁太后紧紧攥着凤袍,秀眉紧蹙,眼中闪过一丝惊疑之色。
李清是午时入的京!
此刻,也仅仅是未时而已,相距李清入京不到一时辰。
蕃汉百官,其实都是单独特地召见入宫的。
为的,就是宣布国相亡故的消息。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清,带了足足两万大军入京!
梁氏心头有种不妙的预感,但又不太说得上来。
主要在于,两万大军都是老老实实的屯于城外,并未有半分异动。
李清,也是一副忠正的样子,乖巧非常。
也因此,即便梁氏心头不安,却也唯有以高官厚禄重赏之,以期莫要徒然生乱。
“臣李清,拜谢陛下、太后娘娘。”
李清一步迈出,行了一礼。
观其摸样,俨然还是狗腿子的样子,甚是恭谨。
“嗯。”
梁氏心头稍安,沉吟着,旋即问道:“国相印、首领印,可在都统军的手上?”
国相印、首领印,都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凭信。
为今之计,必须得暂时收归大印,并尽量稳住大局。
其后,就可从支脉选取几位得力的侄子、叔伯,任职国相,继续掌权。
圈养国主的路子,从战略上讲没有半点问题,未必就行不通!
“国相印、首领印,皆在.”
李清就要作答。
就在这时
“杀!”
“啊!”
“诛杀奸佞!护驾有功者赏,助逆者夷三族!”
“清君侧,靖国难!”
阵阵喊杀声,猛地传来。
大殿上下,蕃汉大臣,尽皆愕然。
不少人面色微变,暗道不妙。
这是,政变!
李清、李秉常,君臣二人,相视一眼。
仅是一刹,李秉常便领会了意思,猛地起身,向外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