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熙丰五年的日子,过得很快!
九月末,大理来了使者,名为段廉义,乃是大理国王段思廉的儿子。
要是不出意外,段廉义会有一位侄子,名为段正淳,也就是《天龙八部》中“段王爷”的原型人物。
不过,不同于《天龙八部》中权柄稳固、受人尊崇的大理王室。
如今的大理王室,国王段思廉权术不济,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权臣高智升父子的手上。
王室一脉,几乎沦为傀儡。
大理国王段思廉让儿子段廉义担任使者,无疑是少有的“高规格”出使。
除了上贡以外,此举其实还有别的目的——段廉义恳请大周出兵南征大理,为藩属拨乱反正,肃清权臣!
这种要求,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出意外,段廉义遭到了拒绝。
毕竟,对于大周来说,大理自然乱一点为好。
大理越是内乱,西南边陲就越是稳固!
十月末,关于熙丰五年的粮食产量有了结果。
大丰收!
于是乎,江昭却是下令户部的人大肆征调粮草,以便于北伐粮草充足。
十一月末,舒王赵宗全病故。
自从过继于魏王为子,官家赵策英在名义上就已经成了太宗一脉的人。
舒王赵宗全,从法理上其实已经成了赵策英的“皇伯”,而非父亲。
但,好歹也是生父,赵策英却也不免为之哀伤。
仅是一日,宫中便传下了旨意,追赠康王,遵循礼制,降格治丧。
并追封康王之子赵颢为吴王,赵额为润王,封地禹州。
赵颢、赵额,都是赵策英的弟弟。
两人先前并未受封。
主要在于,赵策英先前君权未稳。
作为名义上的魏王之子,而非赵宗全之子,赵策英登基的法理就来源于“过继”二字。
君权未稳,为免有人借此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却是不太好赐封两位弟弟。
如今,老父亲已故,君权已稳,赵策英自是不必顾忌,干脆就封了两尊王位。
其后,赵策英还单独以“尚在五服以内”的身份,为舒王服丧三月。
以日易月,也就是服丧三天。
……
秋去冬藏,腊月十七。
中书省,政事堂。
自上而下,左右立椅,六位内阁大学士,一一入座。
“小道消息,辽、夏二国皆有异动。”
江昭拾着一道文书,淡淡注目下去:“官家决定,今岁不必公然岁计议政。”
“百司上呈的岁计文书,内阁披红即可。”
仅是一句话,几位内阁大学士便是一怔,旋即都意识到了什么,齐齐面色微变。
辽、夏二国有异动,这并不让人意外。
为了南征大胜,两国都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肆动兵。
军卒有异动,粮草自然也会有异动。
两国都是动兵十万左右,规模实在是太大,动静也着实不少。
这也就使得,辽、夏二国动兵的消息,根本就藏无可藏,瞒不过去。
近来,上上下下也都在不断的征调兵马、粮草入边,准备抵御敌寇。
但.
“不岁计?!”
文渊阁大学士元绛蓄有长须,抚着胡须的手却是一滞,一脸凝重的问道:“敢问大相公,官家可是要御驾北伐?”
岁计议政,意义重大。
就算是考虑到辽、夏二国可能妄动兵戈的缘故,无非也就是让一些安抚使、重镇知州不必入京。
至于京中百司,该议政自然还得议政。
结果,官家竟是决定不岁计?
除了官家意欲北上,嫌弃岁计议政耽搁时间以外,元绛实在是想不到其他的任何可能性。
“正月初三,行军北上。”
江昭束手,平和道:“以官家的性子,估摸着是在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公然宣布。”
一般来说,御驾亲征都忌讳“临时起意”。
否则,便有可能会是大败而归,甚至是跟明堡宗一样出国留学的下场。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真·临时起意”。
临时起意,其缺点主要就是没有准备好粮草、军械等相应后勤措施。
赵策英不一样。
自从九月起,大周便已有了大战的准备,并不断的向边疆运送粮食。
这也就使得,赵策英就算“临时宣布”也不影响什么。
毕竟,实际上的军械、粮草运输,起码准备了半年左右。
“大相公可有相劝?”
元绛皱着眉头,不太支持御驾北伐:“连连征战,消耗实在太大,若是常人,绝对是难以支撑。”
其余几人,连连点头。
元绛的话不无道理。
连连征战,常人根本就扛不住。
也正是因此,郊外禁军都已经有了换防的趋势。
一样是征战,但北伐的士卒和南征的士卒,决计不会是一批人。
类似于顾廷烨、王韶二人,天资禀赋,自有名将风范,且正处于精力充沛的人生阶段,连着抗两次征战,估摸着倒也无妨。
但官家,可并非是天赋异禀之辈!
这要是北伐,不得累垮了?
“劝了。”
江昭挑眉,摇了摇头:“但,官家志向高远,着实是劝不动。”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面有异色。
志向高远?!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系铃人。
但,千古一帝的饼,就连大相公也解不了吗?
“披红吧。”
“一会儿,几位大学士自去相劝即可。”
江昭摇着头,没有深度探讨的意思。
几捆岁计文书,传了下去。
“韩阁老披红兵部、边疆、御史、谏院的文书。”
“张阁老披红内外百司的文书。”
“元阁老披红路、郡、县的文书。”
“唐阁老披红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的文书。”
“余阁老披红吏治、都察院的文书。”
一年岁计,意义非同凡响,关乎着不少人的乌纱帽。
为免偶有缺漏,无论是地方上,亦或是京中百司,无一例外,都是秉持着“宁多不少”的态度,文书内容相当详尽,大都是半本书起步。
上上下下的文书堆在一起,却是足有一人之高。
文书实在太过繁杂,量实在太大,自然也不可能一一公然批示。
为了时效性,唯有走分工披红的路子。
当然,这种法子有点伤大相公!
文书传下去。
约莫一炷香左右,便时不时的有批好的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上。
百司之中,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的文书,较为受其重视。
地方上,以西南、西北一带的文书较为受到重视。
其中,吏治已经有了较大的优化。
熙丰二年,天下路、州、县官员为五万人左右,小吏为四十五万人左右。
但,截止熙丰五年,连着三年肃清吏治,已经将绝大部分不干事的人贬黜、免黜,官员仅有四万一千人左右,小吏仅有三十七万五千人。
纯粹的“数据治国”肯定是不行,但数据也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就以目前的吏治来讲,继续坚持四五年,就可让官员数量降到三万、官吏数量降到三十万左右,达到一种较为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