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二月时节,微寒。
文渊阁。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文书,江昭拾起其中一道,作沉思状。
其脚边,赵伸乖巧的坐在小凳子上,小手捧着一小杯蜜水,小口啜饮。
除了蜜水以外,杯中还有一些韧弹十足、拇指大小的清水元子。
“嗯。”
一声轻嗯,赵伸小口咀嚼着元子,小腿摆动,眼缝微眯,圆嘟嘟的小脸上尽是惬意满足。
江昭拾着文书,淡淡望过去,不禁温和一笑。
无忧无虑的年纪,真好啊!
不像他,身上担着两京一十四路,生怕辜负了天下苍生,根本不敢有半分松懈。
苦也!
准确的说,江昭是暂时性的担上了两京一十四路,担上了天下苍生!
大相公入边,内阁却还得运转。
这一重担,非德高望重,君王信重者不能为之,自然就没有任何悬念的落到了江昭头上。
能者多劳,不稀奇!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伸手揉了揉肩头,摇了摇头。
实话实说,天下苍生的担子,的确是“重”!
相较于内阁大学士而言,首辅也的确是要“苦”上不少。
这主要是内阁大学士的“分工披红”导致的结果。
分工披红,也就是字面意思。
事实上,并不是奏疏呈递到内阁,就会被六位内阁大学士一起“公然议政”的,有资格被六位大学士一起议政的奏疏,仅仅是奏疏中的一小撮。
究其缘由,主要是呈奏到内阁的奏疏,量实在太大。
三司六部、五监九寺、京中百司、边疆衙署、御史、地方官员.
凡是有关“政治”的奏疏,无一例外,都得呈送到内阁。
这样的奏折量,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特别是三司六部,涉及方方面面的治政,一天起码得有十几份奏疏呈奏到内阁。
这还单是三司六部的奏疏,要是算上地方上、京中百司、边疆衙署等的奏疏,那就一天少则一二十份,多则七八十份。
通常来讲,大概了五六十份的样子。
这样的奏疏量,要是六位内阁大学士都一起办公,注定不可能办得完。
于是乎,就有了内阁大学士的“分工”一说。
六位内阁大学士,有的可能负责三司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吏治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地方上的奏疏……
关于披红的分工,主要是首辅负责安排,可能三五日轮换一次,也可能百十天轮换一次,这主要跟首辅的习惯有关。
唯有如此,几位内阁大学士分工披红,方才有可能实现治政天下,政务不堵塞。
其中,首辅并不负责单一的奏疏。
首辅的职责是安排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的披红分工,并“读”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披红好的奏疏。
这一来,理论上一道奏疏就会经过两位内阁大学士的法眼,其中一位是首辅。
最终,通常来说有三种奏疏会被“公然议政”,二次披红:
其一,首辅认为披红有争议、较为棘手的奏疏。
其二、涉及担责的奏疏。
但凡是涉及赈灾、春闱、祭祀等可能有大幅度担责的奏疏,不管担责的可能性有多小,都会被列入“公然议政”的行列。
其三,一些将要颁布的政令。
以两京一十四路的体量,内阁一天大概会有十几道大大小小的文书颁下,这也是绝大多数翰林修撰草拟诏书的工作来源。
相比起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来说,内阁首辅一天要观阅几十道奏疏,并考量一些将要颁下去的政令,自然不会轻松。
苦,也实属正常!
当然,苦归苦,权力也大。
首辅有着检查披红的职权,也即意味着首辅有着票拟建议的最终决定权。
通过票拟建议的决定权,大概率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要是遇上一些怠政的君王,一天几十道奏疏的批示实在太累,大概率会直接采取内阁的建议,相权便可被无限放大。
苦,但也爽!
五十余道文书,置于木几一角。
江昭摇摇头,沉吟着,拾起了其中三道。
这是较为重要的三道文书。
第一道文书,为两浙水系两位封疆大吏上奏,记载着两浙水系的占城稻种植结果。
熙丰三年,江昭寄过两封书信。
一封寄到熙河路,让熙河路安抚使吴奎找寻棉花,并试着育种
一封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让江都县令贺真运送一些占城稻的稻种到两浙水系,并让两浙路的主官推广试点。
其中,棉花种子已经被吴奎找到并育种。
种子有限,也就没来得及大幅度试点种植。
两浙水系的占城稻,也有了结果。
丰收,大丰收!
仅仅种植两百天左右,占城稻就已经成熟了两茬。
一样的时间,粳米生长周期是一百八十天,只能成熟一茬。
双季稻与单季稻的差距,可见一斑。
从粮食产量上讲,种植占城稻,产量几乎是翻了一倍。
并且,占城稻还具有耐旱耐洪,旱涝保收的优点。
高产、成熟周期短、旱涝保收,不难预见,这是关乎民生,关乎百姓吃饭问题的农作物。
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微涩味。
但这不重要,对于真正的底层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才是真理。
稻米的口感不好,那是官老爷们才会考虑的问题。
占城稻,必须得推广!
不过,具体怎么推广,可就有不少说法。
反正,必须得让行政力量介入,否则就不可能办成事情。
第二道文书,为兵部和户部呈奏,主要是一些运粮的统计数据。
从去年十月开始,户部就已经适当拔高了边疆粮食的价格,鼓励商人运送粮草入边。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有效。
连着运了半年的粮草,边疆粮草充足,大周一方已经没什么粮草压力。
这一道文书重要,主要是它属于“担责”型文书。
六位内阁大学士一起披红,日后要是边疆粮草有了问题,那也是六人一起担责。
第三道文书,为江昭书就。
裁军!
拾起“裁军”文书,江昭皱眉,将其暂时丢到木几下压着。
熙丰二年,吏治改革。
熙丰三年,经济改革,休养生息。
熙丰四年,自然是得轮到军队改革。
不过,目前还不是裁军的好机会。
边疆动乱,为免动摇军心,暂时还不能裁军。
真正的裁军机会,还得是大胜归来以后。
而且,裁军也没想象中的简单,稍有不慎,甚至都有可能倾覆山河。
自古以来,裁军艰难,主要是涉及两大难题:
一,怎么解决被裁的士卒?
一般来说,士卒都是“终生制”。
一天为卒,一辈子都可以是卒,从而领一辈子的军饷。
裁减军卒,万一用力过猛,就很容易招致反叛。
并且,不少士卒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
一旦裁减,无处可去,唯有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