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完蛋,中计了!(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熙丰二年,九月初五。

东华门外,茶摊。

尺许大小的木牌悬挂,正反两面都刻了一些字,上书“暂不营业”。

茶摊关门,窗棂半掩,大小茶商汇聚,约莫十余人。

不过,或许是关键人物未到的缘故,交谈声略显杂乱。

约莫一炷香过,一人走近,伸手轻叩。

“咚咚咚!”

“是我。”

一道沉稳的声音传人,十余茶商皆是为之一振。

杂乱的交谈声,立刻消失得一干二净。

“老吴,为陈大人开门。”

“嗒!”

关上的门短暂打开,旋即关上。

十余茶商,齐齐注目。

来者,赫然是盐铁司郎中陈襄!

粗略扫视一眼,陈襄就此落座,问道:“粮食都买得怎么样?”

“近几日,米从七十文一斗涨到了百文一斗,麦从五十文涨到了八十文一斗。”

其中一人,身形肖瘦,沉声道:“估计是察觉到了粮价上涨,户部的人连着两天开仓平价卖粮,试图稳定粮价。可惜,囤积的粮食太少,根本无济于事。”

“从昨日起,户部已经不再开仓卖粮,估摸着是库存的粮食消耗了不少,不敢轻易抛出。”

说着,肖瘦茶商一抬手,向外指去。

陈襄抬头,沿着茶商指着的方向望去。

百余步外,恰好就有一粮铺。

几十百姓聚拢,哄抢着要买粮,掌柜的踩着凳子,手攥算盘,脸涨得通红,扯着嗓子喊道:“诸位莫挤!今日,新米已涨到百十文一斗。五袋新米,卖完就关铺!”

陈襄眺望两眼,了然点头。

无商不奸,茶商哄抬粮价,不代表粮价上涨的压力仅仅是来源于茶商。

不少粮商瞅准了粮价上涨的机会,也有意狠狠的赚上一笔。

如此,自然是刻意控制住粮食的售卖量,使得粮食越发稀缺。

以往,粮商可能一天卖六七袋粮食,七十文一斗。

如今,粮商抓住百姓对于粮食稀缺的担心,刻意减少一些粮食的贩卖,可能卖三四袋就能赚到卖六七袋的钱。

非但粮食消耗得更少,赚的钱也更多一些。

“如此便好。”陈襄眼中微动,继续问道:“银行的申报怎么样,有没有被卡着不让申报?”

“五百余万贯,皆是通过了申报。”

肖瘦茶商伸手入袖,掏出一道盖着官印的文书,徐徐道:“钱铺取钱,天经地义,银行的人不敢阻拦半分。”

“就银行的书吏所言,三十日后持着文书即可取得五万贯。”

“好!”

陈襄长呼一口气,一副轻松不少的样子。

“哄抬粮价,挤兑银行。一旦功成,老夫便不必胆战心惊,尔等也不必为生计奔波。”

陈襄拍了拍衣袍,起身推门,回望一眼,勉励道:“继续哄抬粮价,切不可懈怠。”

“是。”

十余人,齐齐点头。

不时有人相视一眼,眼中尽是期许。

相较于证券法的自由市场而言,还是交引法的稳定贪污来得更稳定一点。

证券法,必须取消!

大门一推,市井声浪越发嘈杂。

“报纸,国子监的报纸。”

“最新消息,粮价上涨,朝廷正在设法调粮,莫要胡乱哄抢。”

或许是为了更好卖报纸,却是有小吏兜着报纸刻意途经粮铺,试图吸引注意。

“呵!”

其中一名茶商讥讽道:“朝廷的嘴可是真硬啊!”

“若是承认了缺粮,未免惹得百姓骚乱。”有人连连摇头,面上含笑。

陈襄眯了眯眼睛,并未作声,大步向外走去。

如此,初六、初七.粮价猛涨,直奔一百五十文,可谓一片形势大好。

凡是茶商,尽皆越来越有信心。

直到

九月十二。

东华门外,茶摊。

窗棂半掩,十余茶商齐聚,却是尽皆向外眺望,无人说话。

此刻,就在粮铺十余步外,竟是设立了暂时的卖粮点。

尺许木牌上,刻着“七十文”几个大字,几十袋米、面,堆积得跟小山一样,十余名禁军着甲持刀,肃然镇守。

百姓一一排队,有序购粮。

“卖报,卖报。”

“最新消息,朝廷运来了粮食,粮价恢复正常。”

卖报小郎君兜着报纸走动,长呼不断。

百姓一边听着卖报小吏的呼唤,一边望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心下起码安定了七分。

至于尚未安定的三分?

于百姓而言,粮食到手方能彻底安心。

茶摊闭门,十余茶商相互望来望去,眼中都有些许惊诧。

一时间,竟是有种难以言喻的死寂。

约莫二十息,一人打破了沉寂。

“完了!”

“朝廷竟然真的运来了粮食!”

一名富态茶商连连叹息,伸手擦汗,抬碗饮茶,放碗眺望,收回目光.

五六种大大小小的动作,连贯而杂乱。

不难知道,此人心中已然混乱,却是坐立难安。

十余茶商,相继皱眉,不乏一样坐立难安者。

“不对劲啊!”一名肖瘦茶商皱着眉头,分析道:“自九月初一至今,也就十二天而已。”

“就这么点时间,要想从其他几路运来粮食简直是痴人说梦。”

“粮草征集、核验、调度、运送等,都得花费不少时间,没有二三十日根本不可能运送入京。”

“怎的,如此迅捷?”

十余茶商,连连皱眉。

对呀!

这也太快了吧?

仅是一刹,十余人就望向了盐铁司郎中陈襄。

“莫急。”

陈襄面色凝重,分析道:“自从考成法颁布,官吏行政效率着实上涨了不少。”

“这些粮草,大概率是从周边的一些州郡临时征调。不稀奇!”

“这——”

十余人,面面相觑。

有道理!

谁说一定得从其他路征调呢?

“那,还干吗?”一人迟疑道。

粮食上涨的问题,朝廷的反应远比他想象的要快上许多。

“干啊!”陈襄叱道:“为何不干?”

“反正,一旦挤兑了银行,朝廷也会知道这是茶商之所作所为。”

“这是阳谋。”

“不错。”

肖瘦茶商点头附和道:“大伙都已经办了申报取钱的文书,难不成还能打退堂鼓?”

“唯有挤兑银行,方是唯一出路!”

此言一出,十余人相继点头。

九月三十,银行。

旭日初升,晓风微拂。

银行尚未开门,茶商们已然齐聚于此。

大大小小的茶商,富者身价几十万贯,贫者身价万贯左右,合五六百人。

几百人聚在一起,不可谓不可壮观,不时有贵胄子弟、丫鬟仆从止步,面有惊奇。

自银行建立以来,时常有人上衙取钱,可一连着五六百人一起取钱,着实是相当少见。

殊不知,取钱也在“竞争”。

近来,茶商们都已经联合起来,要一起挤兑银行,让银行暂时取不出来钱,从而产生一种“银行没钱”的假象,以造成的信用危机威慑朝廷,向上诉说不满。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既然银行的钱不足五百万贯,那就肯定有些人不能取出来钱!

从理论上讲,挤兑一旦发生,朝廷为了维护信用,肯定会继续支持取钱。

可是,万一朝廷真的不讲信用,撤销银行跑路了呢?

这就使得一部分没有取出钱来的茶商,钱款有了些许“被抢”的可能性。

钱嘛,入袋为安!

挤兑归挤兑,但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真的取不出来。

相较而言,自然是越早取钱越好。

“这银行几时开门啊?”

“说是辰时正(八点)。”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